家规故事
信息来源:泰安市纪委监察局网站
发布时间:2017-12-07
浏览:
家规故事
我的父亲是一名1937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,解放后转业山东工作。父亲幼年曾在村中私塾读了几年书,后又在城里上了高小,是当年文化水平相对比较高的人。正是这种年少求学的寒窗之苦和日后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革命经历,父亲在和平年代从不居功自傲,秉持高调做事踏实做人的理念。待到我们几个子女相继诞生,父亲也希望用他宽厚的内心感染他的下一代,让孩子们都能够跟他一样,甘愿淡泊于名利,无私奉献;尽心宁静于己任,不悔付出。
我从小受父亲的谆谆教诲,时刻不敢忘记认真学习刻苦奋斗的任务,参加工作以来,依然以父亲的教导作为自己的座右铭。大概在30年前,父亲刚刚离休没多长时间,我还只是个工作上的新手,很多业务都不熟悉,经常因为一些小失误而被领导批评,心里甚是不快。父亲了解情况后跟我谈了话,对我讲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,“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”,你不应被一些小事蒙蔽了眺望未来的双眼,凡事向前看,内心便平和宁静了,对很多看似冠冕堂皇的东西也就看淡了。
随着时间的流淌,我的孩子大了,我的父亲老了。不过父亲的话却随着时间慢慢印在我们段家人的心里面,越来越深刻。记得我女儿小时候学琴时,看到同往学生的琴更加高档漂亮,便心生羡慕之情,希望我能给她买架类似的琴。在当时,我虽可以承受孩子换琴的支出,但这种由羡慕嫉妒带来的消费并不理智。我讲了许多古人劝诫攀比的故事给孩子,希望孩子能慢慢的理解我的苦心。
如今,我已年近花甲,外孙都到了上小学的年纪。他可能没法看到外曾祖父慈祥安宁的面容、听到那清脆爽朗的笑声,但他一定能够感受到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这句家训在自己身上的传承。(段涤新)